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孪生城市与数智治理创新”专题论坛上的报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非常荣幸参加此次论坛!本次分享我想立足于城市规划的本位,回应今天论坛的主题,即数字技术到底能否帮助我们去认识城市、感知城市,进而预测城市、改变城市。在新的科技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迈向新范式、提供新服务。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新的困难和问题、把握新的战略和机遇,推动规划的自我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找到新的赛道,即牢牢把握住为全社会服务的职能定位,面向城市、区域、国家等不同层级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而服务的新赛道。
01 把握新战略、新机遇,构建规划新范式
科技革命在不同阶段为世界带来了深刻的转型。尤其是第二次科学革命,在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理论的推动下,不断地涌现新的技术,推动着数字和智能革命,进而产业革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是城市规划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都在不断地为人类进步创造着新的条件。
据统计,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45.5万亿,占gdp的39.8%。这其中,纯数字经济占到了16%,而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也占到了gdp的23.8%。相关的统计和调查表明,从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的产业率已经翻了一倍。这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的生活、经济发展和转型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数字化作为数字中国的战略布局,正在各个产业和行业发挥其优势,寻找新的机遇。当然,数字化也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和规划专业快速蜕变和提升。正如吴志强院士的论述,在当前的新趋势、新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将呈现出六种逻辑:生命逻辑、蔓延逻辑、永续逻辑、四维逻辑、腰部逻辑以及闭环递升逻辑。
当前,经济发展靠的是五大要素: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以及数据。其中,数据作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反过来又会推动科技的进步、资本的流动、人才的提升、政策的优化。这种驱动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去改变传统的生产要素。这种改变包括但不限于,将土地变成数字化赋能的新土地,将资本变为数字化赋能的新资本,以及引导各种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如金融、制造、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来讲,从对城市区域状态的全面认知,到通过数字技术的有效管理,再到基于模型演化产生的科学决策,最终实现精确地管控和调适,这些构成了我们转型的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行业也将经历深刻的转型。过去的发展模式,更多是基于城市的单一扩张——从小到大、从平面到立体的增长,而现在,我们的发展观更趋于战略化,不仅关注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更着眼于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空间增长的驱动力也已经不仅仅是空间本身的物质化增量,不是汽车取代马车、高铁替换普通铁路的物质化的驱动,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多元价值的升维,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驱动,需要我们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以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技革命为基础,以治理为核心,探索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规划思维也需要从低维的线性思维,变为高维、复杂、多元的思维。我们的关注点也需要从局部建设,如建设一个花园、商场或写字楼,转移到对整个社会运行的全局视野,形成系统治理的格局。而对于一个城市的复杂系统,和工程模式转变成的系统模式,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高维控制系统。
02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规划新服务
城市规划面临的新领域和新赛道,以及规划行业主动的转型,旨在为社会、公众、政府和未来提供新的服务。当我们谈及这些新的服务时,必须明确规划的主体或对象。今天,我们可以将规划的主体和对象分为三类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通过物联网建立联系,实现万物互联;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则通过交通网络联系,形成人-地的互联;数字空间与社会空间则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人互联。通过建立智慧平台和相应的智慧基础设施,实现这三个空间之间的交互,以创造不断提升的智慧化场景。
上述规划主体在现实世界和数字孪生空间之间进行持续的交互。例如,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人口和就业等,通过数字技术引擎,“以形汇流”,形成相应的数据流,包括资本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这些流再通过“以流塑形”,反馈到现实世界的各个分支。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相应的城市预测模型,包括运行机理模型、运动实体模型、感知对象模型和静态实体模型。通过方案推演和虚拟映射,这些模型能够辅助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大量的规划数字技术,这些技术将由各个行业进行研发和支持。例如,有在算法和计算能力上非常先进的企业作为欧洲杯在线开户的合作伙伴,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互通技术支撑,帮助规划师和规划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支持我们进行综合的决策。然而,在技术推动突破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判断始终占据首要地位。价值是基础,我们为的是后代的福祉,为的是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为的是不断提升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规划技术必须首先在一定的科技伦理下进行服务和发展。
数字科技驱动的规划技术实际是一套图谱化的体系。其中,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外部变量如气候变化、地缘关系、公共卫生等,以及内部变量如提升研发能力、人才水平、决策效能和计算能力的基础设施等。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如标准、规范、质量检测、效能管理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应变能力,如快速学习、情境模拟、压力分析、风险管理、供需匹配等。
在上述体系中,规划运用大量的数字科技技术,结合治理命题,将数字技术外化为各种治理工具。这些治理工具连接着三个重要的治理领域:体制、空间和社会。向上对应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标,即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让城市可以永续发展。向下针对的是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使不同的主体都能享受美好的生活,这是数字支撑治理的核心价值。在此过程中,技术将支持土地政策、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城市设计、价值升维等不同领域的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底座的构建,我们将主动干预和引导规划,以防止某些突变,使他们形成耦合的关系,并最终进行反馈和修正,以引导城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数字技术推动的规划新服务应有三个面向:首先面向政府和城市整体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其次,面向行业,加快行业变革,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包括规划方式变革、技术转化、信息协同,提升我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互;最后,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术和规划服务面向公众,发挥不同界面的作用,推动规划的协同治理,让每个人都成为规划的参与者——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可以让所有人通过数字平台参与进来,推动社会公平,平衡社会利益,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不断向公众和下一代普及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这是数字治理的初衷。
03 结 语
面向外部环境的加速变化、内部发展逻辑的转变,面向各种机遇和挑战,规划行业要以底线思维、饱和思维、冗余思维做出及时应对,直面动态变化、直指前沿挑战性。要大力推进数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架构体系建设和科技研发建设,以数字技术提升战略决策支撑能力和操作执行能力。愿与业界各界同仁一道,不断汇集众智众力,拓展资源共享,创造开放的生态!
*以上是根据石晓冬院长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孪生城市与数智治理创新”专题论坛上的口述汇报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