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
创新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人民城市建设要以创新为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兼顾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人与城市的同频共振、共享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让“人民城市”理念再次得到深化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与发展,既关注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更关注城市人的幸福诉求,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今年2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
“人民城市人民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与治理依靠谁的问题;“人民城市为人民”,回答了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人民城市”的理念创新,需要实践创新的践行与支撑
“人民城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人民安居乐业的城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城市治理、产城融合等方面的思想,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产业结构绿色化的城市生态体系,推动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良性互动,让城市成为人们向往、喜爱、归属的地方。
“人民城市”这一创新理念需要实践创新的践行与支撑。创新引领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在人民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若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意愿,人人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城市的不同位置上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无形中就为城市发展变革提供了持续动力。
创新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产城人融合正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从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看,创新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曾经的伟大城市现在大多都已衰落,而在我的一生中也见证了很多小城走向辉煌。”美国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回应,认为创新是城市兴衰背后的根本原因。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功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城市创新理论最早体现在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中,把城市作为知识的来源地和产业的聚集地,凸显其在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时产业的集聚和创新又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逐渐在城市内部汇聚,这就为创新要素的扩散和流动创造了条件。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共识。
建设人民城市,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认识和把握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人民城市建设的主体看,人才的能动性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资源。
人民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更需要充分尊重和调动人才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推动大众共赴的全民创新。
从人民城市建设的表征看,产城人融合正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产城人融合指的是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人的需求三者的有机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完善城市功能。“产”与“城”的协同互动,本质上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互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2022年则高达53.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的转型意味着人对于城市功能的需求也在同步转变。
随着人民群众的需求转变,人民城市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物质范畴,而要综合考量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生活提升、文化传承。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如何统筹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领域。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推进“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实践,突出“共创”“共建”目标。城市要为“人均可创新”“人人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拓展市民参与城市创新的路径和制度空间,推动全域创新、全周期创新,放大城市创新的公共性和人民性;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创新的各个环节,创造更多实践平台,推动以“参与型创新”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变革,更好地容纳市民共创、共建的客观需求。同时,我们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人民的创新所得,让人民享受到创新的福利和更多的创新发展机会。
推进“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突出“共享”“共富”目标,把“为人民”落到实处。人民城市蕴涵着人才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由于人口和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体验,也制约着人才了解城市、留在城市和融入城市。
人民城市要凸显服务人民的根本价值,围绕“人”的需求优化城市功能,培植好人才成长的产业沃土,让人才有更多创业机会、更大干事舞台和更广发展空间,建设“创富之城”;要注重解民忧、纾民困,致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休闲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建设“安居之城”;要充分考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巩固和放大自然生态优势,建设“生态之城”;要营造“乐活”的城市气氛,彰显“人情味”,建设“活力之城”;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从“利于人才管理”到“利于人才创新”的根本性转变,建设“善治之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打造富有创新力、生命力、凝聚力的城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范围将更广、类型也更加多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直接体现,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现代化,更要关注文明的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价值取向。我们要一体化推进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中塑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城市精神,打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让人人自愿自觉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主体,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人民城市”是立足中国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对“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的核心是人”等城市建设理念的凝练,更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人民城市建设要以创新为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兼顾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人与城市的同频共振、共享共赢。